在丹阳黄连山的青翠山麓,晚唐诗人沈彬曾以一颗向往宁静的心,寄身于此,留下了一段隐逸与诗意的传奇。黄连山,因山上遍植黄连树而得名,依傍宁镇山脉的余脉,山势连绵,溪泉清冽,宛如一幅天然画卷。自古以来,这片山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,而沈彬,这位来自福建莆田的诗人,以其清逸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深情,成为黄连山历史中最闪耀的一页。他的故事,不仅是个人追求自由的写照,更是黄连山文化底蕴的缩影。
沈彬,字子文,号栖霞子,生于晚唐乱世。唐朝末年,藩镇割据,战乱频仍,朝纲倾颓,文人们往往在动荡中寻找心灵的归宿。沈彬的家乡莆田虽有海滨之胜,却也难逃乱世纷扰。他自幼聪慧,熟读经史,尤喜诗赋,年轻时便以才华崭露头角。

仕途的险恶与世俗的喧嚣让他心生厌倦。他不愿追逐功名利禄,转而向往山林的清幽。黄连山,这片距离繁华镇江不远却又自成一隅的净土,成为他最终的归宿。据《至顺镇江志》记载,黄连山村因山得名,山上黄连树郁郁葱葱,村落依山傍水,风光旖旎。沈彬初到此地,便被这里的静谧所吸引。他在山中筑庐而居,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。
黄连山的自然景观为沈彬的诗心提供了无尽灵感。山中八景——经山奇脉、丁村风物、仙人枕石、沈彬古墓、白鹤泉湾、土门隘口、沈山晓钟、罗庵小塔——各具神韵,构成了他隐居生活的背景。清晨,他漫步于经山奇脉,山石嶙峋,宛如天地经络,让他感叹造化之奇;黄昏,他驻足白鹤泉湾,听泉水叮咚,仿若天籁;夜晚,他倚靠仙人枕石,仰望星空,思索人生无常。这些景致不仅是自然的馈赠,更是他诗作的源泉。他曾在诗中写道:“须知笔力安排定,不怕山河整顿难。”这句诗不仅展现了他对诗艺的自信,也暗喻他对乱世的超脱——即使山河破碎,他以笔墨为舟,遨游于精神的自由之海。
沈彬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与世隔绝。他虽避世,却未忘情于人世。黄连山村的村民,世代以农为生,生活质朴。沈彬常与村民交谈,了解他们的疾苦,偶尔以诗文记录乡村风物。
他曾描绘丁村风物的诗句:“茅屋依山静,炊烟绕竹林。农人归晚照,笑语共清音。”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乡村的宁静,也流露出他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切关怀。村民们敬重这位诗人的学识,常邀他为村中孩子授课,讲解诗书。
他虽未留下系统的教育著述,但他的言传身教为黄连山村增添了书香气息。村中流传的“黄连山长长村,黄面团子当人参”民谣,虽是贫困生活的自嘲,却也透露出村民的乐观与坚韧,沈彬对此深有共鸣。
黄连山的八景中,仙人枕石尤为引人遐想。相传此石形似卧枕,平滑如镜,沈彬常在此冥想。据说某夜,他梦见一白须老者,授以诗道真谛,醒后灵感迸发,写下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。虽然后人难以考证此事的真伪,但仙人枕石成为黄连山的文化符号,寄托了人们对超凡脱俗的向往。
沈彬的诗作多收录于《全唐诗》,虽数量不多,却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。他的诗少有雕琢之气,多为直抒胸臆,读来如清泉流淌,令人心旷神怡。例如,他写黄连山的泉水:“一泓清冽出山阿,洗尽尘心意自和。”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。
沈彬的隐居并非一味逃避,他对乱世的关注从未停止。晚唐时期,黄巢起义席卷江南,战火甚至波及镇江一带。黄连山的地理位置偏僻,使其免遭兵燹,但沈彬从村民口中听闻战乱的惨状,常常叹息。
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:“世事如棋局,山中且避尘。”这既是他对乱世的无奈,也是对隐居选择的自省。他的诗作中,偶尔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,但更多是对自然的礼赞和对内心的叩问。黄连山的土门隘口,作为古代的军事要道,也让他联想到乱世的刀兵之苦。他在诗中写道:“隘口风萧瑟,征人去不归。”虽身在山林,心却系苍生。
沈彬的晚年,在黄连山度过。他隐居的草庐,面朝白鹤泉湾,背靠经山奇脉,生活简朴却充实。村民们为他修建了一座小塔,名为罗庵小塔,以纪念他的诗才与德行。沈彬去世后,葬于黄连山中,墓地被后人称为“沈彬古墓”,成为村中八景之一。他的墓前,村民植下黄连树,寓意其精神如黄连般清苦而坚韧。后人来到黄连山,常在墓前凭吊,感叹这位诗人在乱世中选择隐逸的勇气。

沈彬的时代早已远去,但他的诗句与黄连山的八景却在岁月中流传。到了现代,黄连山村从昔日的贫困之地,蜕变为生态与文化兼备的旅游胜地。2025年元旦开放的黄连山森林步道,串联起水晶山与八景遗迹,吸引了无数游客。步道旁的齐梁文化墙,镌刻着沈彬的诗句,诉说着千年前的隐逸故事。村民们在步道旁摆摊,售卖黄连茶与当地特产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沈彬若泉下有知,或许会为黄连山的繁荣而欣慰。
沈彬与黄连山的故事,是一段关于自由与坚守的传奇。他以诗为伴,以山为家,在乱世中找到心灵的归宿。他的诗句,如黄连山的清泉,流淌千年,滋润后人。他的隐居,不仅是个人的选择,更是对自然与文化的礼敬。
行走在黄连山森林步道,游客们或许能感受到沈彬当年的心境——在山林间,抛却尘世喧嚣,寻得一方宁静。